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日前,“磷汇科技 绿领未来——中国农业大学与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
当前,我国农业绿色转型与粮食安全战略深入推进,肥料产业面临养分高效利用、肥料产品升级、作物绿色生产技术集成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与贵州磷化集团围绕“磷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开展全链条科技合作,旨在打造校企协同创新的新典范。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陈新平表示,双方将依托“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响应绿色吨半粮“121”全国行动目标,聚焦“三块地”(西部盐碱地、南方酸性地和北方黑土地),围绕磷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五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新战略)开展科学研究、产业服务和人才培养。
“本次合作旨在推动科研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实现深度融合;通过绿色智能肥料与精准管理提升粮食产能;构建磷资源高效利用的全球科创高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项目负责人张福锁指出,团队将依托植物营养学科优势与“科技小院”模式,推动学科转型与人才培养改革,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农大智慧”。
“磷是作物生长的关键元素,其高效利用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指出,集团将以此次合作为新起点,全面开放产业场景、共享生产数据,与中国农大共同探索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新路径,推动“每一粒磷矿成为粮食安全的基石,每一份副产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动能”。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振岭指出,中国农大善于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而贵州磷化精于“从1到N”的产业转化,双方合作将构建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此次合作有望开创磷化工绿色发展的新范式,实现资源开发与养分管理的优势互补,为磷肥工艺优化与副产资源化利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理事长修学峰说。
面向未来,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杜森建议,双方应研发区域专用肥新产品并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完善行业标准,推动磷肥产业规范发展。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四代建议,以需求为导向研发新型农资,破解同质竞争,共同走好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农业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