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王瑞智
六盘山实验室,大楼从图纸到落成只用4个月,第102件发明专利已经归档;银川经开区,厚度仅130微米的HPBC2.0电池片每秒跃出一片,27%的光电转换效率刷新全球纪录;百瑞源车间,银川市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在攻关枸杞深加工关键技术……
这一系列成果,是宁夏银川创新体系重构攻坚战“四大工程”全面铺开的缩影。去年以来,银川勇担“创新发展引领市”使命,从依赖自然禀赋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一场以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为核心的主动攻坚启幕。“随着高效能创新体系全面构建,银川创新赋能与要素改革形成联动突破,正加速跑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度,为宁夏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注入持续动能。”银川市科技局局长张虹近日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项目链式攻坚 企业梯度成长
“过去我们各自为战,如今是链上协同。”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金雪指着生产线如是说。在银川市科技局“拉晶—切片—电池”攻关专项的统筹下,企业拉晶电阻率均匀性提升2倍、氧含量降至8ppma,切片母线线径细到25—28微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一步跃入全球第一梯队。
诸如此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银川市目前共实施了214项,推动创新从“点状突破”向“链式创新”转变。
“我们强化项目牵引、前瞻布局。”张虹介绍,银川市科技局在宁夏率先设立“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场景示范”等产业专项,以科技项目牵引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共享铸钢有限公司便是“多投多补”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其研发投入加码至4500万元,获得政府后补助300万元,成功完成全球首座“3D打印+重型铸钢”全流程数字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2—3倍,铸件废品率则下降了约20%。
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银川优化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下达创新型企业奖补及研发费用后补助超3120万元,惠及企业294家。同时,银川市科技局构建“育小、登高、升规、晋位”梯度培育体系,给予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企业精准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7家,组织“链主”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协同攻关。
2024年以来,银川市科技创新交出漂亮答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瞪羚企业、自治区雏鹰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较上年增长21%、79%、138%、128%;4.37亿元“宁科贷”贷款精准滴灌46家科技企业,1852万元科技保险补贴、贷款贴息直达企业,企业研发投入“颗粒归仓”成为常态。
人才持续汇聚 载体协同联动
每周一上午,西安交通大学副研究员查俊都会以“周末工程师”的身份出现在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与他并肩作战的是本地高校北方民族大学选派的“科技副总”丁少虎副教授,两人联手帮助企业攻关高效精密卧式技术,创收超3000万元。
为健全创新生态体系,银川市在宁夏率先建立“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机制,选聘216名本地高校专家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72名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学者担任“周末工程师”,已联合企业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项目29项,申请专利89个。
“通过定向委托机制,我们联合企业开展了‘半导体零部件用高纯碳化硅粉体’研究,有望实现99.9%纯度高品质碳化硅粉体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贺兰山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孙文周说。
同时,六盘山实验室也在定向委托机制的助力下,构建了“理论突破—技术转化—产业升级”创新链条,有望攻关“AI+机器人集成控制技术”,重塑传统铸件打磨工艺,使人均产能增长40%以上。
首批14家企业已经入驻银川(深圳)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与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等34所省外高校院所协同攻关,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在银川,“东中部研发+本地转化”模式正展现出强劲动能,东部智力资源与西部产业优势实现双向奔赴。
一串硬核数据为“银川速度”写下注脚——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6.7%,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98%;100余家企业实现研发投入“0”的突破,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幅达到36%……银川市正在以创新体系改革“一子落”,带动创新发展“满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