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一园一产”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2025-10-12 11:39:3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棚内,蜜瓜缀满藤蔓,葡萄垂落枝头,西红柿泛着光泽;棚外,智能温控屏实时跳动着数据,水肥一体机精准输送着养分,环境检测仪自动捕捉光照变化。一个高效、智慧的农业画卷跃然眼前。

深秋时节,在位于宁夏灵武市的自治区设施瓜菜农业科技园区,这平日里最寻常的一幕,却得到了观摩人群的驻足赞叹。这个主打瓜菜特色的园区,以智能设备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为宁夏农业园区描绘了“科技赋能产业”的样本。

田间地头的每一片菜畦和果树,都藏着产业提质的密码、农户增收的希望。当前,宁夏农业正着力推进“一园一产”模式,通过引导产业抱团、整合资源力量,让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县域农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优化布局 搭建“四梁八柱”

“大家现在看到的‘妮娜皇后’,是从日本引进的高端品种,刚落地园区时,因为我们管理技术不到位,最后直接停种了。”在香气浓郁的葡萄大棚,宁夏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军的开场白引发观摩队伍浓厚兴致。

扩种最初的两三年,农户发现“妮娜皇后”在色泽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同时还有保鲜等“老大难”问题。通过科技部门牵线,农户找到天津科技大学,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一举解决葡萄越冬、转色、保鲜等种植难题。如今,这种有着独特酱香酒味的葡萄,每公斤售价达60—80元,订单远销上海、杭州等地。

前来观摩的包括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区内外合作高校院所专家代表及农业科技企业和科技特派员代表等近百人。9月25日,宁夏科技厅组织相关人员到自治区设施瓜菜(灵武)农业科技园区调研,旨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科技园区是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火车头’,宁夏始终强化政策保障,持续优化布局,现已初步构建形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的园区发展体系,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各具特色。”宁夏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赵双象如是说。

目前,宁夏农业科技园区总数达到18家,空间布局上覆盖5个地级市和18个县(区)。这些园区围绕枸杞、葡萄酒、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多个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为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集群。”宁夏科技厅农村科技处二级调研员茹福华告诉记者,全区已形成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贺兰水产、灵武设施瓜菜、原州冷凉蔬菜等区域主导产业,各园区内集聚一批科技型企业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有效带动了周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抱团发展 激活“造血”功能

在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周小平看来,农业科技园区既是企业的“孵化器”,也是产业的“加速器”。

随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宁夏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创新主体蓬勃发展。以4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2024年,入园创新平台35家,入园企业达到309家,科技型企业占比为51.46%。园区企业相互借力,抱团赋能共同发展,产业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

盐池县作为宁夏唯一的牧区县,素有“中国滩羊之乡”美誉。近年来,盐池以农业科技园区为重要载体,整合投入资金5200万元,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探索走出一条“科技赋能、全链发展、联农带富”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我们以园区为核心载体,积极推动滩羊产业从单一养殖向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形态转型。”盐池县科技局副局长丁秀娟介绍,全县累计建成万只滩羊养殖基地5个、生态牧场125个、“300只家庭牧场”1614个、规模养殖园区326个,同时做强精细化加工环节,创新多元化营销模式,让“盐池滩羊”品牌价值达128.13亿元,位居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第25位。

位于贺兰县的自治区水稻立体种养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推动高端资源下沉,引进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水科院等单位与园区企业共建实验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同时借力闽宁合作资源,引进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20项,形成稻渔耦合、尾水循环、数智管控等可复制工艺包,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千亩稻田如碧毯铺展,鱼儿河蟹在根须间穿梭,水稻立体种养农业科技园区徐徐铺开一张生态卷轴。在稻渔共生核心示范区,随着“良种良法—绿色低碳—标准追溯—产销融合”体系的构建,亩均产值达3800元,加上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业态拓展,“稻渔空间”“科海观光园”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园区2024年企业综合收入突破1.5亿元。

龙头带动 拧紧发展“发条”

园区产业发展的高度,取决于龙头力量的引领强度。在宁夏农业科技园区从蓝图走向实景的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始终以“科技尖兵”的姿态深耕一线,成为激活产业潜力的关键支撑。

李建军本人就是一名科技特派员。2018年,他在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新村流转800多亩沙土地,带领村民共同开展特色蜜瓜种植,逐步打造起规模化生产基地。他们精心培育的“莎妃”蜜瓜不但销往北上广深等地,还出口东南亚等国外市场。

灵武设施瓜菜农业科技园区落成后,李建军又带着老乡一起搞创新、建品牌、冲市场。园区内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等推陈出新,两年引进新品种89个,推广应用新技术13项,实施成果转化项目5个。更令人欣喜的是,园区批建时仅有7家科技型企业,如今已增至22家,示范引领作用明显。“跟着李总干,心里踏实!”泾灵新村农户郭晓红喜上眉梢。

科技特派员成为园区产业“头羊”,这种现象并非一枝独秀。在宁夏,从北到南,从技术推广到订单式销售,这一群体都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写下鲜活注脚。

坐落在固原市原州区的自治区冷凉蔬菜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聘任原州区科技特派团及科研院所专家和县区技术骨干组建了专家组,指导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及团队建设。有了科技特派员的托举,园区充分发挥核心区产业引领作用,带动500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100户农户从事西蓝花、菜心、甘蓝、芹菜等生产。

“要充分利用东西部科技合作、院地合作、校地合作等机制,创新人才引用模式,联合区内外专家协同创新,积极吸纳‘科创专员’、科技特派员等驻企服务,吸引专业科技人员采用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等方式投身园区建设,不断激发园区创新发展活力。”宁夏科技厅副厅长洪涛指出。

今年年初,宁夏科技厅在科技计划体系改革中专设园区专项,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也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模式要求。更多科技应用场景将实现科产深度融合,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摄)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