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4台机器人挥舞“手臂”,配合多种仪器,将螺母套、轴承、卡簧等零部件逐个安装在车门上。不一会儿工夫,两扇区间车车门下线……近日,走进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尼机电”)轨道总部车门智能制造车间后,这番智造场景映入记者眼帘。从去年至今,康尼机电的区间车车门已经远销意大利、波兰等国。
2024年,康尼机电出口业务新签订单累计金额为10.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90%,这些面向欧洲市场的区间车车门立下“头功”。
“我们自主设计的区间车双开门,仅用一个电机就可以驱动两扇门的开合,能降低百万公里故障数,还有更强的气密性,能将车外噪声降低34分贝。”康尼机电总裁助理兼轨道总部总经理刘落明这番话的背后,是康尼机电20多年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久久为功。
打造多个世界第一
走进康尼机电的实验室,一台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只为检测门系统的性能。在这里,一扇车门在应用于地铁前,要经过300万次的开关测试。
近年来,借助科技创新,康尼机电攻克轨道交通门系统的诸多难题,也叩开了广阔的市场大门。
“在‘复兴号’车门的研发中,我们首创了‘多重锁闭+多重密封门’系统,利用气动压差增强密封性,一举突破350千米/小时的商业运营的高气动载荷和气动压力波动控制难题,保证了乘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刘落明说。这一核心技术让“复兴号”动车组首次装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车门,并逐步替代进口产品,实现了高铁车门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全面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提高研发实力,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创新性的定制化生产,让康尼机电在面对国外强劲的竞争对手时游刃有余。据介绍,康尼机电在参与我国CRH6A型首款城际动车组车门的竞标时,曾与一家外企同台竞技,对方原本拿到了9列车车门的订单,而康尼机电只有1列。
“那是一扇宽达1.1米的车门,开口非常大,对方要求车门能快速沉降,气密性达到8000帕,技术难度很高。”刘落明说,他和团队立即启动定制化设计,进行大量验证性试验,最终以更高的产品质量胜出。精诚所至,康尼机电的订单也增加到了9列。
多年来,康尼机电的科研团队突破车门系统运动、控制、锁闭、网络通信关键技术,实现了对车门的无“锁”而“闭”,解决了大客流拥挤时塞拉门“关门难”等一系列难题,自主研发成功中国第一套完全自主国产化铁路客车塞拉门系统、世界第一套高原列车门系统和世界第一套外挂密闭门系统。我国最新研制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车门也来自康尼机电。
“朋友圈”不断扩容
多年的技术积累,让康尼机电设计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车门随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走向全球,成为国际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康尼机电打造的“中国门”,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伙伴。
9月17日,康尼机电与澳大利亚亚赛科公司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参与签约仪式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州长杰辛塔·艾伦指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超级大国,与中国共享专业技术对我们具有战略价值。”
在全球多地,康尼机电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在英国、菲律宾、波兰,康尼机电斩获区间车订单;在多米尼加、罗马尼亚、巴西,康尼机电的安全门收获新客户;在哈萨克斯坦,康尼机电的内装,装进了卧铺车内门、间壁、卧铺床。
“目前,康尼机电的海外乘客室门系统、内装与安全门三大主营产品已经覆盖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刘落明介绍,康尼机电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已达20%,稳居全球前列。
但康尼机电并没有止步于此。如今,康尼机电相继在巴西、智利、美国、泰国等国家设立了子公司,并于2024年在法国巴黎设立了欧洲创新发展中心。
“欧洲创新发展中心的成立,有利于前瞻性地了解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动向,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性指导。”康尼机电副总经理兼海外事业部总经理黄佳说。
从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到巴基斯坦、法国、加拿大的列车,康尼机电正通过一扇扇车门的开合,擦亮中国制造、中国标准的亮丽名片。